——致八零
老男孩---筷子兄弟,是我們整個八零軍團的公眾代表,他們用現實和夢想結合我們八零后的特質,杰作出一部部顫人心炫,感催淚下的小電影,從“老男孩”到“父親”又到“猛龍過江”等等,無一不以八零的那個年代為故事背景,用真實的手筆和視角還原那曾被無數編劇虛構過的年代。正如劇中所詮釋和演繹的一樣,現實中作為八零后的我們,依然是把脆弱偽裝成堅強,把不幸表現成很幸福的摸樣,哪怕是真的傷了、痛了、厭倦了、疲憊了、累了,也絕對不會放下屬于我們心中的那份期待。
而我——充其量也就代表了部分半殘半廢一樣的八零后,沒死,但是依然倔強。每天除了養家糊口的壓力無奈的勞作小為,其他也沒多少用途,但是暫時也只能如此的活著!鞍霘埌霃U”?或者有人會感覺刺耳,不舒服,可現實殘酷,事實可追。細想下:我們千辛萬苦從舊時代和新時代的邊緣爬過來的八零后,用看似堅強的身體,在人生路上無所畏懼般的揮灑著血汗,換來這了了無幾的辛勞錢養活著舉家老老小小的生之基本。我們除了勞死不屈的身體還在碌碌無為不停的的勞作著,除此之外 我們剩下的只有“倔強”!所以“半殘半廢”的形容不委屈?囱巯鲁伺e家衣食溫飽問題,我們不能想什么?當前除了堅守眼下的工作,我們不能做什么?確切的說:我們是不敢。不敢! 只是怕失去這最基本的現在;不敢!只是怕連累最愛你和你最愛的親人。
說到這里,也許有人的心里面可能會浮現出這樣幾句話:“天下是屬于王者的”,“未來是屬于勇敢者的”,“即便你什么都沒有,可至少還有夢啊”。如果是這樣?而我只能為此用我的側面思維去解讀這一句句文字理論:
王者是超凡的,而這樣的超凡,是從一個不平凡的起點,駕馭著無數人組成的團隊和踩著無數的尸體撐墊出來的,一個平凡的我們卻是一己之力而已。
關于未來屬于勇敢者的說法,我依舊不敢茍同。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理解,好似中華民族在抗戰中犧牲的革命先烈們,他們想要的未來卻出現在我們這一代身上。
至于“夢”嘛!我把夢比作一顆種子,一個能長成“現實”的種子,在它的成長過程中需要的水分和養分就是種下這顆種子的我們,是用我們的生命作為代價來成就那個未來長成的“現實”,盡管它正在一點一點的吸嗜著我們有限的生命,但值得慶幸的是“至少我們現在還活著”。猶如我們偉大的祖國所提倡的或是在我們的眼睛里、耳朵里、心里回蕩的那幾個字“中國夢”一樣。我的理解是:“我們今天的夢和追夢的腳步,只是為下一代或者是距離我們更遠的后代而努力的現實”,從而反射個人,夢在成為現實前,它只是一個空洞的形容詞。
用總結的話說:這種理論既是成功者的戰利品,更是成功者的回憶錄,無謂的追隨和復制,只能是既拖累了社會的發展,更耽誤了自己的一生,而我們最多的只能是從正面作為參考或借鑒,僅此而已。
我們曾經年少,也曾有過不少這樣那樣的夢想、理想和愿望,可當我們長大后,從真正踏入社會的那一天起,夢想慢慢的被生活封鎖在深深的心底,不敢觸碰;理想漸漸在我們的追尋中漸行漸遠,背道而馳;愿望也在現實中一次一次的縮水,逐漸消退。最后留下的,只有無盡期待,期待那風雨之后的彩虹、期待著耕耘之后的收獲、期待用努力之后能夠換來的成功、期待著成功之后的期待。
聽上去這一切的一切,感覺還是很美好的?晌蚁胝f的是:有多少人在如同此類的期待中成長,而這樣的成長似乎就是不斷發現那些讓我們魂牽夢繞的東西,原來都是一次次期待、一場場夢,然后再一次次的醒來,但現實從來連一點商量的余地都沒有,況且對于八零后的我們來講,這把年紀還能有什么希望嗎?即便是有,那也只能是一場不能終止的期待。成就這樣的期待,則需要更多對于生活的積累,所以我們在路上……
用一句話來表達我內心此時此刻想要分享的:“每一個年代,每一個人,都有著自己不同的辛酸歷程和同樣的奮斗方向,而我們盡力就好。況且誰也沒有規定多大的年紀就應該完成多大的夢想,只要保持著我們八零后特有的倔強,即便是此時此刻又一次的重新開始,就當作是我們直到現在才畢業吧”。
我們原本出苦而無懼,所以更應該迎難則更堅,要相信終有一天,我們將成為祖國真正的頂梁柱、接班人。即使永遠都沒有這一天,我們也是絕對不會讓自己老死在起跑線上的。我們會用我們倔強的性格、堅強的意志、誠懇的態度、勤勞的身板兒,昂首闊步、繼續著我們奔向的前方,因為在那或近或遠的前方;一定有我們今天所有的期待。ňC合部 李一鋒) |